当前位置:财富500强首页 > 理财 > 新闻正文

银行理财为何不再保本?

来源于本站原创 2024年04月09日 阅读(

人们普遍偏爱购买存款,主要是因为它能带来银行保证支付的固定利息,给人一种安全稳定的感觉。然而,我们可能会注意到,银行职员常常更倾向于推销理财产品,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?

银行理财为何不再保本?

银行作为一个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,信用是其生存发展的灵魂,而分散各地的支行网点,是其流动的血脉。银行通过各个血脉支点,用较低的利息吸纳个人或者企业的存款资金,然后通过高息贷款给需要的企业、个人客户,从而获得利息差收益。

这是银行最传统的信贷模式,是银行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银行的存款和贷款资金都需要涵盖入资产负债表,行业内称为“表内资产”,这部分资产需要受到银保监会的严格监管。

01

在严格监管下的银行仅靠存款和贷款利息差去赚取收益,总是有个度。银行要放贷,首先,要保证其资产的良性运作;其次,要保证客户的存款+利息是可以全部被支付的。

虽然存款不够,还可以和央妈借钱,或者找同业银行拆借。但是,资本总是逐利的,要持续蓬勃发展,以上的方法还是不够。

所以,银行自己创建了第2条信贷模式,资金依旧是从群众中来筹集,但是不以存款的方式入账,而是走理财产品的道路。因为不是存款资金,所以不放入表内资产,自然也不受银保监会的严格监管。

银行理财为何不再保本?

那银行拿理财的资金去干什么呢?答案自然是:放贷。因为不受表内资产监控,银行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,会尽可能把贷款放出去,从而为自己创造最大的收益。

这里面是有很大的风险的,银行用自己的信用获取群众的信任,并且保证对应的理财收益。

而群众购买的是包装后的理财产品,所以压根不知道资金的具体流向哪里。这个理财产品一旦源头暴雷,收益就无法保障。银行无法兑付,对于整个银行金融体系的信誉,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。

02

当时这种模式发展得很快,监管机构开始规范银行的理财业务,并且要求不能直接用理财资金去放贷。

不能直接用理财资金去放贷,不代表不能吸取理财资金间接放贷,于是后面就出现了“银信合作”项目。

“银信项目”指银行把募集起来的民众理财的资金交给信托兄弟,然后委托他放贷。

这个模式也很快发展,不久后监管机构再次对其进行约束。

银行、信托、保险是亲三兄弟,都属于银保监会下监管。在机构的严格监管下,银行又想出了新的合作模式“SOT模式”。

就是把募集起来的资金,转交给由证监会(不是一个老大)监管下的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(资产管理计划)转投到信托公司,然后进一步放贷给需要的客户。

这种层层包装加码,最终还是可以把资产放贷出去,影子银行就诞生了。

03

直到2018年4月,由央行、银保监会、证监会、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银行资产新规发布。

新规要求做到:净值化管理、打破刚性兑付、消除多层嵌套和同道、规范资金池业务、限制杠杆水平、第三方独立托管等等方面,对于促进银行的资管规范化发展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。

所以,现在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、股票基金都要进行风险性评估。

目前在中国,金融机构通常将产品的风险等级分为五个级别,分别是R1、R2、R3、R4、R5,数字越大,意味着风险等级越高。

银行理财为何不再保本?

买理财一定要认证看清楚自己的承受力度,不要听信银行工作人员的一面之词。现在已然没有保证的收益,即便是低风险也是存在亏损的状态,只是从概率上说,这个极低而已。

“卖家需尽责,买家需自担风险”,现今的理财市场早已摒弃了保本的概念。因此,我们必须保持警惕,用明智的双眼去辨别。若知识储备不足,又怎能期望自己独享高收益呢?
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