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财富500强首页 > 商业管理 > 新闻正文

年收6000亿,不搞金融不炒房子不上市,华为靠的是什么?

来源于互联网 2018年03月13日 阅读(

1.巨额研发费用+技术创新

靠的就是华为的研发,靠的就是华为的技术创新,靠的就是华为舍得大笔大笔地把钱砸到研发里去!

事实胜于雄辩!看看数据吧:

近年,华为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已上升至15%左右,过去10年,华为研发投入高达3100亿元人民币,光2016年就投入了764亿元人民币。

2017年,华为的研发投入约达120亿美元,能排进全球前几位。

未来,华为将坚持每年投入100亿—200亿美元,确保研发力度,持续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力。

我们再来看看台湾牛逼科技企业前五名2014年投入研发经费有多少? 台积电投入568亿台币研发,相当于16亿美元;

鸿海(富士康是其中的子公司)489亿台币,相当于14亿美元;

联发科433亿台币,相当于13亿美元;

台联电137亿台币,相当于5亿美元;

纬创134亿台币,相当于5亿美元。

也就是说,仅仅一个华为研发经费,远远超过台湾台积电+鸿海+联发科+联电+纬创的总和!

2.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业

不仅产品做得好,华为还有一个最值得称道的地方——坚持不上市。

所谓的上市,意味着一家公司从“生产经营”转移到了“资本运作”,每天盯着股价,要应付各大股东,哪里还有心思搞实业?

在任正非眼中,搞金融的人光靠虚拟概念就能赚进大笔财富,真正卷起袖子苦干的人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工资,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。

他不仅是这样想,也是这样做的,在他的带领下,华为可能是“最苦”的公司:

盛行“床垫文化”,每个人都有一个垫子,是加班时用来睡觉的,连任正非在他办公室也有一个简陋的小床;

72岁的任正非,甚至还在深夜独自一人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。

3.对员工,绝对的慷慨

毫无疑问,华为也是“最慷慨”的公司之一。

华为有17万名员工,任正非把98.6%的股权开放给员工,自己只拥有公司1.4%的股权。

这恐怕是全球未上市企业中股权最分散、员工持股人数最多、股权结构最单一的公司,这恐怕是人类商业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。

这种“苦难与慷慨”,造就了华为的向心力和战斗力,难怪任正非说:不上市则有可能称霸世界!

我们可以看到,华为对于研发和创新的重视,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历经31年风雨的企业终于以其不懈的努力奠定了在行业中无可撼动的地位。

那么,华为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经营之道呢?下面,我们带您走进华为,从任正非的亲笔文看华为的发展之路。

向世界级公司学思维

1992年,48岁的任正非第一次走出国门,访问美国。十九年后,他在《从哲学到实践》的讲话中这样评价美国:“可靠的财产权、科学理性、现代资本市场,发达的基础设施,崇尚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,富有活力的自由市场经济,多样性、包容性的文化,都是美国强大的关键,使之成为世界最伟大的国家。”受到启发的任正非决定,向美国、向西方学习世界级公司的思维。

从美国回来后,任正非想到,要在国际通讯设备领域立足,没有战略性的产品不行,而且功能也不能太单一。所以,华为就千方百计做出了一个有容乃大的产品。现在的世界大战就是商品大战,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就是你的产品。而企业的思考决策时间非常重要,如果错过时机再做决定就晚了。

华为在组建初期聘请了原上海邮电研究院朱锦康任总工程师,并开发出了集成度很高的芯片,最终华为C&C08机在国内市场所向披靡,华为突破了艰难做代理销售的卑微地位,成为大型交换机的制造商。

高科技产品的附加值就在知识产权,如果产品没有知识产权,不能拷贝到全世界,生存就有问题。因为你只有打到全世界才能赚美元,只有源源不断的美元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。

这里看到任正非的认知,企业最关键的就是管理至上。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千头万绪,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:产品要有竞争力。产品的研发要靠人才,所以说没有产品不要谈战略,没有人才做不成产品,没有研发做不出产品,但是没有管理,研发就是高风险。

接下来,华为要采取这样的战略:技术持续领先,产品比别人先进、服务比别人好,价格比别人低,持续大规模投入,通过这些方法,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,提高产品的领先地位。产品基础是研发,没有研发不要谈产品,华为公司持续大量的投入按照每年销售的10%投入到研发。华为员工中约40%是从事研发。

华为的产品研发成功了,但却在国际市场卖不动。有知识产权,为什么卖不动?因为华为那时做软件的套路没有与国际接轨。全球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一次没有硝烟的产品战争。

到了1997年,华为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反应,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经济秩序,如何与国际接轨,这个不能靠想象,还要到美国去,所以1997年华为又到美国,参观了贝尔实验室,使华为眼界大开,决定走上促进产品研发的道路。

任正非在《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》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: 在1998年干了两件事情:第一,颁布了阶段性文件《华为公司基本法》,要点是要华为走向一条职业化发展道路,摆脱企业对企业家的过度依赖。第二,邀请IBM顾问团到华为公司进行流程化的组织变革。IBM顾问团在华为整整16年,直到2014年离开华为。向西方学习管理,给华为带来巨大的变化。使华为走向了按照国际的规范来研发销售产品,建立一条道路。

“恐惧”造就伟大

“我年轻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,仰慕之心超越爱情。后来有幸成了竞争对手(指部分产品领域)。今天有机会亲自访问,十分高兴。”

“贝尔实验室对人类有着伟大的贡献,这里产生过7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。”

“我们访问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视研发,而且研发要对行销、技术支持、成本与质量负责人,与我国的研发人员仅注意研发有较大的区别。”

“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,他们的忘我奋斗精神是令人佩服的。”

“拼命奋斗是美国科技普遍的现象,特别是成功者与高层管理者。这种例子是很多的。”

当IT泡沫在2000年破裂以后,美国IT巨头开始收缩,这时原来的的这些领跑者、老师们没有动作了,前面没有领跑,要给自己创造方向,往哪里跑?

当时,华为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,销售额达220亿元人民币,并以29亿元的利润居国内行业之首,充满了斗志和火一般的激情,但是不知往哪跑,这是个问题。任正非对于能不能过冬也不肯定,当时,华为引进IBM的管理以后很多员工不服,当时有很多骨干员工离开华为。

尽管销售额还在上升,但是任正非心力交瘁,感觉控制不住局面,要踩刹车。2001年,任正非写了《十大管理要点》,从十个方面罗列了华为的短板,当时只有董事长孙亚芳看懂了任正非的心态出现问题,问任正非,你是不是不想干了?任正非答:“幸亏员工们没有看懂”。

2001年2月,任正非在华为内刊上发了《我的父亲母亲》这篇文章,那时华为正在面对民营企业合法存在问题的质疑,很多人抹黑华为和任正非,他有口难言,于是通过这篇文章发出了民营企业家在困难时候的一声呐喊:“华为为国家留下这么多经营人才,纳这么多税,为国家做了这么大贡献,为什么还要质疑我的动机?”任正非认为有必要一吐为快。

这篇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当成任正非的一封绝笔,如果他死了,这篇文章就是任正非对人生的交代。

企业家不是永远一天24小时充满着激情,有疲惫的时候,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。但是,企业家又是这样一种人,当大家都悲观的时候,反过来又有积极的心理。

文章发表后,深度和影响力的持久度都远远超过了《华为的冬天》。很多对华为不理解的企业、华为不理解的媒体都登了这篇文章,而且给华为打来电话、写来信说现在理解华为了。

要研究华为人力资源的政策起源,理解华为文化的源头,华为为什么这么低调,任正非为什么不见媒体,都可以从这篇文献中找到答案。甚至有人认为,正是这种低调成就了华为,我在某种程度上同意这个观点。

成功源于不断升华的使命感

有一天在办公室,任正非说了另外一个故事。“1984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,当时在四川绵阳国防建设,当地教育条件很落后,我们这些军官子女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,所以每年高考是‘光头’,最好的是两个考取大专。”

有一天,任正非的女儿对他说,爸爸,将来我要考不起大学,你要为我的前程负责。这句话打动了任正非,就这样,他离开了部队。

任正非女儿后来如愿考取大学,后来又考取南开大学博士,没有任正非承担起对女儿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责任,就没有华为。华为是从父亲对儿女的爱里走出来的,父亲们委屈自己的价值观,委屈自己的前程,成全儿女的前途。

这也使我产生了很多联想。我们以前受的传统教育,对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到非常高的高度,认为一定要为某种伟大的主义和目标献身才是使命和责任。现在我们知道,父亲在某种情况下为儿女牺牲自己,也是伟大的使命和责任。

2001年华为进入了冬天,谁来找到冬天突围的方向,说服追随者们奋斗,这是任正非作为华为创始人在冬天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责任。所以他一定要活下来,尽管他自己得了癌症。他也说过这样的话:不当CEO,不知事情之难;不当CEO,不理解有些CEO要自杀。

亲人的去世,泡沫对公司的打击以及爱将的离开,这些打击袭来的时候,企业家可以鼓励追随者,但是任正非谁来鼓励、谁来激励?我觉得企业家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激励,这才是企业家动力的一个宝贵来源,体现着企业家的自我疗伤。

企业需要个性鲜明的人领导

IT泡沫破后,很多以前的巨头没有活下来,或者活下来但是现在活很惨。华为不是上市公司,不要对报表负责,要对自己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负责。所以华为公司利用西方公司收缩战线的时候去抢他们地盘,这就是“冬天占地盘”的战略,也是不流血的革命和革命巨大的差别。

今天,华为已经成为业界的强者之一的时候,坚持“开放、妥协、灰度”的哲学可知,只有强者才有信心,有胆量开放,才懂得怎么调和矛盾。

2010年7月15日,任正非在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上揭示了开放、妥协、灰度,这句话主要是不太赞同美国的单边主义,太强势、太霸权,如果弱势一点拥护的人更多,大家都往后退一些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。华为慢慢强大起来了,有些干部的骄娇二气越来越像美国,霸气也在干部中滋长,要学会示弱。

2011年,华为在世界上的格局已基本确定。此时他感到一种释放,于是写下一篇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。与处于个人低谷时期的《我的父亲母亲》相比,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。此时的任正非思想境界已经提升,仿佛是站在山上俯瞰自己的过往。

这是任正非自己对创建华为的总结,也回答了希望华为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。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和《我的父亲母亲》这两篇文献构成了任正非的一生。今天我们讲的是他的一生的追求,信仰的过程,这个过程还没结束。

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,市场经济变化、金融风暴变幻莫测,这个时候企业的领导人也许需要这些个性鲜明的人才能领导企业。

华为未来的战略是什么?做成了拥有17万大军的国际化企业,任正非只有1.01%的股份,他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,我认为就是追求基业长青的持续发展模式。所以和竞争对手合作,制定一套规则和标准,让所有人从中受益,是任正非思考的事。

任正非说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,过去的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。

华为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,能不能长期持续发展?会不会遭遇低增长,甚至是长时间的低增长,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?员工能否经受得起冬天的严寒,快速发展的现金流能不能中断,如何在江河凝固时,保持涓涓细流,而不是停滞,这都是企业领导人需要研究的。
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,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。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